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44|回复: 16

平阳旅游千万不能掉‘’链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4 10:38: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鳌江青年 于 2015-11-24 20:05 编辑

串珠成线,链子很重要。一条镶金锦链,即便珠子很一般,却能增色不少;反之,一条次品链子,即便再好的景色也会变得黯然无光。
这条最美的链子就是:古道。

如今代表家乡底蕴与深厚文化地古道却正在遭受集中摧残与屠杀……

浙闽古道,历史悠久,陆游曾取道于此远道福建赴任。钱王曾御驾经此到南雁……如今这一切一切都因为武断地水岸同治一声令下,农村响应号召,全部拆旧建新,将这些原原本本地历史遗迹连根拔起,夷为平地,将国民底蕴再次拉向更低地低谷。情何以堪啊?作为家乡人,情何以堪,作为家乡人还有何脸面生存与炫耀?做了西方的附庸还要奉献资源。
强烈呼吁乡亲们起来共同保护与捍卫这些残存的民族遗产,历史瑰宝。后人将寄予厚望矣,否则后人面貌真难以想象与自全……
上面拨款做这些烂事。这跟抢银行,有什么区别?这是掏空祖先家底的丑恶行为啊,必将遗臭万年,万劫不复。一条链上之人都难脱干系。
原位于荆溪村原古道古桥条石砌成,古桥约建于清初。为了发展经济,水岸同治,五水共治,将老路,老桥连根拔起,延伸出3米拓宽成水泥路,从荆溪小区连到陡门那里,未来这里将车水马龙……村民沾沾自喜。
而我们所谓文化界,艺术家,公益界的一干人等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叶公好龙,如何对得起公众授予您的‘‘大师’’之称号?
亡党亡国不易,但恐怕给对岸兄弟落了口实。古国保存不易,民族单纯性不易啊。姐妹兄弟同胞们!!起来吧,起来吧,该是好好捍卫下家乡遗产地时候了!!!

(摘要)
鳌江古镇-那些逝去的古道-浙闽古道
浙闽古道平阳段,全长约15公里,连通南城门到钱仓,鳌江,梅源,梅溪,福建。当年没有高速,航班,这条就是唯一的驿路,官道,类似现在国道。沿线分设路亭,驿舍,置驿拯一职,专门管理接待沿途官员,和斥候起居,处理批文之用。两浙两广的沿海大动脉曾经和西北丝绸之路一般重要,承载着晚清民国沉重的对外开放史,见证着华夏民族艰苦卓绝地文明传承,是不可再生的历史瑰宝,人文遗产。尤其在平阳段曾经发生过轰轰烈烈的事情:南宋陆游远道福建赴任曾取道于此,写下千古名篇《驿舍咏梅花》。吴越钱王御驾经此去南雁,日本圆真和尚一行西叩大唐求学经此,黄公望返乡省亲经过此,还有朱元璋,方国珍,建文帝的足迹,金钱会十万大军,还有近代军阀孙传芳发动的浙闽大战,后日军入侵地的铁蹄淹没过这里……不下千百上万次的大小地方割据势力,从上古绵延到近代,在这片古道,土地之间上展开厮杀,角逐,更多地是朴素地乡亲百姓,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在这片古道上上演,还有谁和谁……这一切已不再重要了,因为随着‘’祖国‘’如火如荼地大拆大建运动,历史在今天嘎然而止,这片古道将夷为平地,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出现在孩子们天真地教科书里。
今天我不用过多地多媒体教具,趁那些别人没有,家乡独有,从祖先秉承的,极具地方底蕴与历史积淀的遗产被现代繁荣代替前,带大家领略古国那厚重的积淀,家园那恢宏,瑰丽的时代华章和曾经独树一帜的辉煌。
孤鸿向天,古道魂鸣,沿途遗存有:坡南古街,文峰塔,务垟水乡,藕莲村,西塘,荆溪山,山外青山,塘川上园,平化厂,埭头村,城隍庙,钱仓古镇,世外梅源……

坡南街靠近县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这里的繁华。如同《东京梦华录》描绘的东京城郊那繁华的天上人间。是发展的余脉,文明的外溢,如同城市的外延区,新区。在如今坡南仿佛还回荡着千年的马嘶人喧。
当年车水马龙,舟车辐辏,十里八乡的客商都云集于此,经营买卖,踏歌赏玩。茶馆,酒肆,店铺,庙观,河埠头,城楼,一应俱全,演绎着十里长歌,百里不夜城的市井传奇...所幸的是部分原貌穿越千年还完善地保留至今,可以窥探历史的尘光。
坡南街尽头,过叶裕丰染坊,经浃园桥,看到矗立地文笔塔,如今又称平塔,始建于清。由知县汤肇熙下令始建,为重振地方一度延颓的文风:相对鼎盛时期平阳南宋15文武状元,清终朝只出了1进士,让人汗颜。
平塔可以望到象山,因轮廓如象鼻吸水,故名,村因山得名,山上有陈文章墓。民国早期将军陈文章,陈文章原名陈蔚, 曾参加北伐, 授民国少将军衔,后任杭关监督,和陈其美,宋教仁,黄兴等大员相识,与陶成章等交厚,曾促成陶至鳌江公学任教,培养当地爱国学生,感染了地方救国图存的暂新风气。曾任1905年早期讲武堂教官,有学生张发奎等。当年张北上任淞沪战争第四集团军司令,曾莅临鳌江菜场街陈文章老宅拜会恩师,并捐建菜场街原老菜场为新菜场,和陈文章在其老宅共同创办鳌江最早的官营酿酒厂之一,酒厂80年代依然使用。卸甲归田的陈将军晚年隐居横海楼老宅长斋奉佛,首善并和实业家王理孚,乡贤杜贤敏,善士翁其玉等21名信士重修玉佛寺,并捐缅甸国所赠玉佛一尊,横海禅寺旋易今名。死后归葬象山。
象山村所在的 务垟乡,河网密布,白鹭齐飞,是名副其实地浙南水乡。 梵音阵阵,撸船板桥,农夫,渔民迎着早霞日作夜息,渗透出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小国寡民的气息。
不远就到了荷莲村,历史上曾以盛产荷花久负盛名,如今村赶上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因地制宜,修建了荷花文化园,赏花驻足的人比比皆是,都希冀在荷花绽放地季节感受下凌波仙子的卓约风姿。
继续沿古道,经横溪村,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又一亮点。过去这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村民不等不靠,自发治理,如今村貌焕然一新,在塘河边行走,人,古榕,古祠,古村,潺潺溪流,构成一幅绝妙地天然画卷,而画中人更是有如仙人,如沐春风,豁然开朗。
过横溪就是西塘村。西塘是一片历史底蕴极为丰厚的古村之一。历史上绝不亚于浙北西塘古镇。从宋时就聚集成村先后走出刚正不阿,和秦桧当庭抗争地政治家陈彦才,清代著名诗人叶嘉伦,平阳进士,学者张南英等。如今因为经济效益的需要,站前大道贯穿西塘,高速,高铁轨道洞穿古村,这里已不复旧时面貌,就连残存的几段古道也变得难容于现代人的生活里,文化自觉性缺失的人心里,与大拆大建的风气中,很快西方工业文明将让这一切消失。如今还能从一条残存地水街和肢解的门台,老房檐窥探历史的璀璨,真正属于一个时代与民族的华章。
几处大屋约始建于清代,如今残留石板甬道,门台,还有一小片正厅。手工打磨得石板非常齐整,在饱含岁月沧桑的足印踩踏下,显得越发光洁。另一处约重建于晚清民国,罗马拱券式门台塑有构思巧妙地浮雕,有显著西洋风格,背立面却是传统挑檐造型。是研究同时代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具有重大艺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面临今年2015年11月五水共治,水岸同治压力,全村实行新农村改造,一改原生态水岸,将村路取直拓宽铺水泥路,便于通机动车。切断了其原有的文化,不知未来将何去何从?

荆溪山,民国政绩卓著地县长徐用游玩后曾题字,原鳌江民国镇长,鳌公学校长温秉民也曾题:西岳蓬莱。
三千多年前,鳌江平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有荆溪山,杨屿岛等几座孤屿浮于浩淼地大海上,云蒸雾绕,仙气氤氲。有瑞安仙人杨真人曾修道于此,并羽化成仙。后有道友许真人着急探访,将绣花鞋误落深谷成雁荡门的一块石头,如今还尚在。杨屿岛因杨爷仙迹故名,后杨府爷因为得道显灵,有求必应,受到百姓敬仰,建祠侍奉,成为一度享誉浙南,媲美闽南妈祖的地方海神信仰,香火远渡台海......说明温校长熟通地方文化与底蕴。传说上古巨鳌为女娲舍四足补天的,曾驼三山横渡东海……有巨鳌文化的城市全国只有三:蓬莱,连江,平阳。平阳没有好好挖掘,其文化图腾却已被蓬莱等捷足先登,甚至滩涂中成立的新兴城市海南博鳌竟然也用“鳌”作图腾,并塑造了亚洲唯一一尊骑鳌的观音像,将鳌降低到明代小说家笔下观音大士的坐骑。而家乡古道之畔荆溪山也再费尽心思地挖山开地……这真是平阳人的悲哀,也使徐用县长汗颜,让地方文化学者,爱乡之人汗颜。巨鳌把三山到底驼哪了?
“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名唱响彻大江南北,路人皆知,却不知其家乡还有座山外(村)青山寺。青山寺,依山而建,层楼叠幛,高屋建瓴……是其诗久还是山外青山寺来历久?答案已不重要,总之这两者奇迹般地雷同,吻合在一起,吻合在这块全国第三大县平阳大地上。林升是南宋平阳人(今苍南),大概‘’山外青山‘’不会没有给他一点灵感吧?

荆溪村今貌已惨不忍睹:由于高铁贯穿荆溪山脚,纵跨村落,使这个古村名存实亡。悠悠岁月,历史遗迹,传说故事都变得支离破碎,不复具体,精神信仰得不到承袭。而横七竖八,杂乱无章的村落,来去如风的打工者,外地移民构成这里所有的面貌。精神文明的陨落,随之而来地就是文物古迹的灾难:整条古道最为出彩地地方,保留最为完善,也是荆溪村唯一的根脉与象征:古道,古桥,古陡门也正面临最后的集中屠杀。笔者时隔半个月的到访木桥(小地名),已经见不到古桥,代之为钢构木桩,以及随处可见的施工设备,挖掘机碾过,断裂地石板古道,脑子轰得一声:怎么了?采访村民得知:要拆旧建新,水岸同治,成为一条宽3米连通荆溪小区到陡门的现代化水泥新路。
又是新,新,新?拆掉别人没有的,建成别人都有的?这就是发展?试问贵村怎么立于不败之地?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后:古道,新亭,陡门与陡门桥榜上有名,尤其陡门桥成为文保单位,但依旧引不起重视。与其说百姓乱拆乱建,倒不如说政府没有起好头,把‘’规划在前,建设在后‘’当成形式。都什么年代了,在沿海城市竟还有这种现象,让人不禁怀疑政府,公务员地执政水平和智商。
古桥,古道,古塘河自古就是一体。据说河是自著名西晋风水师郭璞择地县城建城后,开始挖掘,历代疏浚,直到明末已不堪使用。经两任知县何之祥相继重新疏浚,拓宽河道,沿线重修斗门,改原木质闸门为石柱木门,从坡南开始分别修东,西塘河两条,通向墨城,与梅溪。灌溉鳌江平原,保卫人民生命财产。为当代百姓,以及万代子孙做了一件大实事。如今我们依旧可以在沿线的塘河边发思古之幽思。
5-60年代平阳到萧江,都以内河火轮代步,走西塘河经象山,西塘以及钱仓等村镇到达萧江渡,继而下江南。这条水道和旁边的塘路就是当年国道,如同一条脐带连通着县城与平原的乡镇,源源不断供给养料,养育着两岸人民。新亭就是鳌江山外村的‘’车站‘’,为全石板结构,约重建于晚清。而这里以前的小地名叫下河,抛开其它地名考证,顾名思义,这里应就是下河地点。或是整条西塘河从坡南到萧江分上中下三段流域?亦未可知。
80年代平阳迎来改革开放浪潮,结合自身优势和基础,建立起了十大国营公司和一厂。而一厂就是平阳化工厂,当年鼎盛时期有员工3~400人,以生产硫酸等化工品为主,享誉浙南闽北。解决了当地人的终生就业问题,社会关系和谐,群众朴实幸福,后在塘河边新盖一五层钢筋混泥土宿舍楼。竣工时一度成为城市地标,尤其环保,醒目地是门前以齐整的方形石板夹以青砖铺路,又别于古道石板路,至今还完好无损,让人耳目一新,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高度。(待续)
古道历史永远写不完,也走不完。而当某天想走走时,它却已经消失了,留下得是对一个时代的嗟叹和无知,猜疑。试着当它们还没消失的时候去走走吧,试着当悬在它头上的刀还没落下时,去唤醒世人吧,也会为我们的无知挽回许多遗憾,不论结果怎样,这一切总随着静静地古道以及过去发生地故事一同发生过。
……

否则掉了链子,平阳一辈子想捡都捡不来啊。郑重呼吁有关部门,学者,乡亲们共同努力,将如今悬在屠刀下的古道和早已丢失地热肠赶紧抢救下来吧!!

子孙后代有厚望矣。
20151120_11225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4 21: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所有的土地都是远古留下来的,都不要改造了吗?好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4 21: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公望返乡省亲经过此,还有朱元璋,方国珍,建文帝的足迹”,原来你也是个掉链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10:27: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回帖。全文看完也不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10:34: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我掉不掉链子,古道现在掉链子了。您别瞧不起那些旧石板。论商业价值,一个平方要几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10:36: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旧石板,古桥梁可能在异地只能发挥几百的价值,在珍惜的当地人与地方将带来应有的,无穷无尽地效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5 16: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牛B的古桥也经不起电瓶车的乱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5 16: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是钱的问题,有些古道古屋,是有些韵味,也残留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但是修缮需要大笔钱,而付出这些钱,很难得到收益,自然没人投入这些资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5 19: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讲得有一定的道理,但做起来不是太容易,所以不必太冲动。世上事光管说不管做当然容易。你去永嘉丽水街、去腾蛟亭子路问问,住户是怎么想的。或者,让你住农村古屋试试。大哥,还是要将心比心。我们面对的不仅有这些古道,还有在这里生活的普通人。另外,激动时不要做科普。明知道黄公望、朱元璋、方国珍、建文帝不可能来过平阳,就不要扯进来。话说重了,还请谅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1:44: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外行人外行讲 发表于 2015-11-25 19:53
你讲得有一定的道理,但做起来不是太容易,所以不必太冲动。世上事光管说不管做当然容易。你去永嘉丽水街、 ...

平阳旧为浙闽国边界,如今都未成定论。明末军事割据,方国珍和陈友琼等在江浙一带烧杀抢掠,最后相继被朱吞并。史书没有,不代表就是事实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4-11-30 10:39 , Processed in 0.07259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