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2254
- 性别
- 保密
- 注册时间
- 2011-9-11
|
楼主 |
发表于 2015-6-17 10: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鳌江的历史余脉-下厂的老房子
谈鳌江的历史先要看下厂的老房子
下厂村建村至少有500年了。从一块清洗厂翻出的明代石碑上我们可以了解。“敕封护国济民显佑罗王金阙左辅真君”字样,右边则是“明嘉靖十八年腊月二十七日建造圣座”
证明下厂的新罗太子殿建庙迄今已逾450年。而新罗太子的事迹开始于唐代。除了坡南汇头(已毁),仅剩下厂以及部分祭祀新罗太子的分坛。
下厂尚在的具有典型时代气息的历史建筑按年代大致分三种:解放初,民国时期以及清末。
首先说解放初的,房子单进,有二到七开间甚至更长的排屋不等。(或许为民国旧房的基础上外立面冠以同时代的装修)。
二层,梯型,部分顶层收缩,成阁楼式,中轴线上的女儿墙,特意抬高,塑成极富时代气息的浮雕图案,上面涂以彩绘。有列宁,马克思,宝塔,山水,名胜,白鸽,鱼等图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女儿墙门楣顶通过浮雕塑上造房年代,比如1958,1968等等
民国的老房子,有典型的浙南民间乡土建筑特征。
二层排屋,顶层收缩,人字坡屋顶做成阁楼状。分前后门,前门或许有大院,从残留的青石快垒成的土墙可以依稀辨别。屋后象征性开一石门台,完全区别于民国前的木构老房子:中轴线,山门,天井,前院后屋,强烈的主次顺序。这也反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大量渗透,临街排屋,可当店铺经营买卖。后屋作为仓库,作坊,单门也可降低失窃风险。正门外围有“轩廊”,因在原木构屋的基础上,横木代替了月梁,外包青砖,有些砌成弧形,故又叫拱券门,骑楼,可供客人休憩,遮风避雨,码货用。
清末的老房子,基本为浙南典型的大屋风格,大盖帽,硬山顶,尤其屋檐起得很高很长,出檐很深,使得进口变得低矮狭小。夏天的太阳晒不到,冬天太阳高度角低则直射向厅堂和轩廊,家人可以围在屋前乘凉。这种屋子造型便于取暖,保持冬暖夏凉。下厂的老房子主要是单进五开间至七开间,无门台或已毁,前面一般有院。分前后门,门檐低垂,尤其后门为单门,高仅1.8米不到,长个子需躬身出入。
建造工艺较皇家大院,官宦乡绅大院已做了相当多省略,只力求基本的稳固和舒适温暖。抬梁式穿斗式混合,主梁三根应为抬梁式外,其余房间通过穿斗式的橼,枋相互穿叉营建而成。正门有轩廊,按照5到7间的出檐深度,以月梁,梁,柱,斗拱通过抬梁式结构支撑。出檐可达1到2米。斗拱也做了省略处理,削掉了做装饰的象鼻拱,节省了雀替等装饰木构件,但又确保主体结构稳固。迄今一两百年,依然岿然不动。除个别屋瓦做过修补。
正堂有木照壁落地,一般设案台,平时供祭祀祖先,拜访先人灵位之用。内部四通八达,左右通过橼和枋组成十几间功能不一,主次分明的房。左上房往往为上房,家中辈分最高人的卧室。右下首一般为厨房,杂物和柴垛间,有个别房甚至养有牲口。旱厕单独设屋外。二楼开阔,一般开辟为书房,卧室。
还有一种早期的土房,可能是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家庭起建的。用采自山间的大块青石推垛,灌注以糯米和黄泥和成的泥浆做凝固剂来加固。屋内部通过传统简单木作工艺利用承重墙基将骨架搭好。一般分前后门,后门狭小,低矮。有趣的是,一般前门会仿大屋风格,出檐1到2米搭成左右2到3米见方的门洞,通过梁柱和石墙支撑组成小间,门洞内开一到三扇门。平时作送客,逗留,流浪人遮风挡雨之用。
如今包括清末浙南大屋和这种原滋原味地土屋在平阳地区已越来越少见了,急需要保护和开放,对研究地方民俗和历史,延续地方历史文脉,弘扬和传承朴素的乡土文明有重大意义。
而鳌江下厂历史建筑分布如此集中,年代鲜明,寥寥数房却很有代表型。对研究地方历史和民俗具有重要价值。是平阳乃至小南平原不可多的一项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