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37|回复: 2

电视剧《施琅大将军》到底在宣扬什么? (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7 1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前,海峡两岸的关系出现了曲折,有人大谈当年施琅如何收复台湾,赞美满清统一中国的历史,希望能够借古喻今、古为今用。笔者认为无论对历史还是对现实来说,这种宣传是一个误区,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故应引起重视。



   一、 这不符合历史事实。



  1、 满清对台湾的真正兴趣不在于统一祖国。郑家在台湾奉大明为正溯,以永历为年号,保中华衣冠,而不是数典忘祖的台独分裂者。当双方就国家统一问题展开谈判时,当郑家提出“不剃发”的正当要求时,却遭到满清的拒绝,于是兵戎相见了。当满清占领台湾后,康熙却认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更有大臣说“空其地任夷人居之”,主张重新“赠给”荷兰人!这使满清攻台的真正兴趣昭然若揭:即使把台湾拱手让给洋人,也决不能容忍这里有一个汉人政权的存在。什么中国领土完整不完整,只要不对自己的“家天下”构成威胁!对比同一时代满清与沙俄在雅克萨交战后忙把柏海儿湖(今贝加尔湖)割让给沙俄的历史,这一道理更加显而易见了。



  2、 郑家是收复台湾的唯一功臣。郑成功麾下虽是明军的散兵游勇,却学习西方建立强大的海军,才能一举打败荷兰人,开中国人战胜西方列强之先河。郑成功、郑经收复台湾后,正式在台湾确立府、县制,开发农业、普及教育;面对满清的经济封锁,积极发展海上贸易,获得巨大财富,使台湾成为真正的宝岛。连满清的大臣也不得不承认:郑氏明之孤臣,非国朝之乱贼。反观清兵,根本不知海战是何物,一旦交战后果不堪设想。到那时,台湾将永远回不到祖国怀抱,台湾将重复东南亚海岛的命运,成为荷、西、英、法、美等列强争夺的焦点,整个中国大陆都永无宁日。当然,施琅也有他的历史贡献,比如能力排众议,确保满清不放弃台湾,但主要贡献是郑家的。



  二、 这无助于现实的解决。



  目前,两岸之间分歧由意识形态领域转向民族文化认同领域,这向我们表明:台湾问题不仅仅是国共内战的结果,可以追溯到甲午海战,甚至明清之际,所以我们对郑成功和施琅的历史评价,都要格外慎重。



  1、 引起台湾民众的不满。郑成功是福建人,闽台自古一家,郑成功也是台湾人的骄傲。郑成功、郑经收复台湾、开发台湾而得到台湾人的尊重,被称为“开台圣王”,全岛共有150座祠庙纪念他,丑化郑家对台湾民众来说是伤害感情的事。反观满清,在甲午海战后割让台湾给日本,台湾人说满清出卖台湾。



  2、 会被台独分子利用。目前,大陆提出只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就能实现两岸的和平与稳定,而台独势力为达到分裂目的,积极制造族群分裂,丑化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把大陆比成满清、台湾比成郑家,以证明统一潮流不可阻挡,是十分不妥的。(1)会被用来攻击大陆的对台政策。目前,台湾人对大陆对台政策只有个模糊的印象,而施琅平定台湾的历史却早已深入人心。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往往对形象生动、特点鲜明的信息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因此会给人一个错觉,增加相互之间的不信任感。由于台独势力控制舆论,他们会借题发挥说,大陆要学满清武力吞并台湾,我们不能上当,要多购买美国的武器保卫自己。(2)会被用来攻击中华文明。目前,台独势力推行“去中国化”运动,在教科书上把明朝之后的中国历史列入世界史。我天天宣传施琅,台独势力会说,大陆仍在美化满清奴役汉人的历史,他们已经漠视了汉唐的文明,却对拖着“猪尾巴”作奴隶的岁月津津乐道。中华文明不可救药,我们只有独立,才能摆脱这种衰落的文明,进入美日先进国家的行列。



   给鬼子以方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郑成功母亲是日本人,郑成功出生于长崎,日本人早就把郑成功看作他们的民族英雄,有一部名剧《国姓爷合战》,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事。日本人幻想通过把郑成功看作他们的民族英雄来占有台湾。我们丑化郑家,对日本人来说正是求之不得!他们会借此和媚日的台独份子串通起来,使台湾问题更加复杂化。



  综上所述,在海峡两岸的关系出现了曲折的关键时刻,大谈当年施琅如何收复台湾、 称赞满清统一中国的历史可以休矣。这只能引起台湾与大陆离心离德,台湾的促统人士孤立无援



  作者:ntcheng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0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康熙平台的非正当性 (转)

[8466] (2006-04-03)








  现在有些人对康熙、施琅攻占台湾大加粉饰,说是为了保存了中华的领土完整,不能容忍丢掉一寸土地,还作成了很多影视剧大加歌颂,描写康熙、施琅如何忧国忧民,为了统一祖国瘅精竭力。这不但有悖于史实,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让我们先从康熙攻下台湾后说起:台湾既得,是弃是守,在北京的皇宫里引出一番争执。众多廷臣认为,台湾“孤悬海外,无关紧要”、“海外丸泥,不足为中国加广;裸体纹身之番,不足与共守;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建议“迁其人,弃其地”,将岛上二十万军民悉数迁徙大陆。言至极甚,就连一向支持施琅攻占台湾的大学士李光地也主张“弃其地与红毛”,“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荷兰有亦听之”。康熙也认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由此可见,清庭只不过是不能容忍有一个汉人政权的存在。什么中国领土完整不完整,即使把台湾拱手让给洋人也是可以的,只要不对自己的“家天下”构成威胁!康熙平台绝对谈不上什么爱国情操,更谈不上忧国忧民。若真是不能容忍丢掉一寸祖国土地,那满清与沙俄在雅克萨作战胜利后忙把柏海儿湖(今贝加尔湖)以东(包括贝加尔湖)、额尔古纳河以西60万左右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沙俄的那就匪夷所思了,满清对外只求安宁,只要能够安宁,割多大地都是可以谈的。现在人们总是大力抨击晚清的割地政策,清朝的割地那是有传统的,既然在强盛之时都可以割地,那衰弱之时为求安宁更可以割地了。清朝有个潜规则:对外当缩头乌龟就行了,对内那是一定要强硬的,至于其政治生态是否真的需要改进,那根本不是它们考虑的内容,它只要老百姓乖乖作个奴才就行了。



  值此时刻,施琅呈上了《恭陈台湾弃留利害疏》。他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从台湾的人口、物产资源说明留守台湾不会增加朝廷的财政负担;从台湾的地理位置说明其战略地位的重要,“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因此,“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更重要的是,他对西方殖民者的情况有所了解,对荷兰殖民者的侵略本性有所认识,认为“红毛”“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也就是说,如果清朝放弃台湾,荷兰殖民者就会卷土重来。为此,施琅强调台湾断断不可放弃,他还提出了在台湾设置官兵等治理台湾的具体建议。康熙才决心在台湾设府驻军,将这块宝地正式划入清地方府政府编制。这是为防台而辖台治台的。由此可见,当初郑成功若不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清朝根本不会去赶走荷兰人。不但如此,清廷还曾想联合荷兰一起消灭郑氏政权,然后把台湾作为奖赏送给荷兰人。这是清廷与荷兰联合出兵灭郑协议的一部分:……第八条:克服金,厦两岛后,荷人必要时,得在二者之间,择其一或其他地域,以驻舰队,以防海贼攻击。第九条:克服金,厦两岛后,联军应驰往台湾,攻取此岛后,清军应将该岛以及一切城堡物件交与荷人,以供荷人居住。



  让我们再来看郑家。郑家经营台湾,在台湾确立府、县制,开发农业、普及教育;面对满清的经济封锁,积极发展海上贸易,获得巨大财富,使台湾成为真正的宝岛。郑家在台湾奉大明为正溯,以永历为年号,保中华衣冠。郑经本人发布的文告说得很明白:“我先王忘家为国,抗夷于方张之际,……因退屯东宁,生聚教诲者十一余年,庶机勾践之图,无堕先王之志。”,台湾郑氏并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夙志,以台湾为根据地,以进取中原为目标。郑氏政权的中国意识是很明显的,而不是要搞什么分裂。近年新发现的郑经《东壁楼集》中的近五百首诗,呈现一位继承其父郑成功遗志和“遗民忠义精神”,始终奉明正朔,矢志抗清复土,时而孤独消沉,时而慷慨激昂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当然,出于客观强弱形势,台湾郑氏不得不与清朝谈判,与之周旋。最后谈判破裂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郑氏要“台独”,而清廷不让。而是因为郑氏不愿意割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坚持要求保留福建省厦门附近的海澄,而清廷坚决不同意这一点,遂至和议不成。可见连战之父连横《台湾通史》:“经从其议,索海澄为互市。启圣执不可,议遂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福建省志》:“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 康亲王杰书、新任总督姚启圣从本月至次年五月,先后4次派员招抚郑经,劝其退回台湾,以澎湖为双方通商之地。郑经寸土不让,坚持以海澄为双方往来公所。和议再度失败。”



  这是清廷向郑氏出示的和议条件:“愿贵君臣同于箕子,毋蹈田横之故辙。则何不罢兵休士,全车甲而归台湾,自处于海外宾臣之列。其受封爵惟愿,不受封爵亦惟愿。我朝廷亦何惜以穷海远适之区,为尔君臣完全名节之地。……执事如感朝廷之恩,则以岁时通贡如朝鲜故事,通商贸易,永无猜嫌,岂不美哉?” “台湾本非中国版籍,而足下父子,自开荆榛。且眷怀胜国,未尝如吴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弹丸之地,不听田横壮士逍遥其间乎?……称臣入贡可也。不称臣,不入贡亦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福之日本,与世无患,与人无争。”



  为什么只因一个小小海澄争执不下?台湾在大陆附近岛屿的存在,是一条台湾与大陆关系的纽带,是保证一个中国的有利因素。在新中国时代,势不两立的毛、蒋两人,在共同的反台独主张之下,在台湾外岛问题上达成了一次默契。民进党上台之后,即迫不及待从金门等外岛撤军。其中意味,不言而喻。两百年前的清政权,并不在乎郑氏政权控制台湾,却一定要压迫郑氏撤出大陆沿海,意图当然也很清楚。就是为了彻底斩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清廷对台湾土地的得失,从来没有在意过。决不是因为有什么维护领土完整的志愿。而恰恰就是因为郑氏政权有着浓重的中国意识,随时可能成为反抗清廷统治的潜在威胁的缘故。



  正是因为郑氏政权到最后也决不肯割断与大陆的联系,才让清廷如梗在怀,最终下定消灭郑氏政权的决心。对于郑经来说,如果顺从清廷的意愿,放弃大陆,海外称王,正如清廷劝告他的“逍遥其间”、“与人无争”,于私人利益而论,岂不美哉?如果郑经真是什么“台独分子”,那么清廷自己开出的条件早已超出他的期望,为什么还要另生异议?但是正因为郑经是郑成功的继承人,即便是触怒强敌,他也不放弃在大陆的据点,保留重返大陆的希望,“无堕先王之志”。



  为了打击郑氏政权,清朝实行残酷的沿海迁界。究竟什么是沿海迁界呢?简单来说,它就是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让中国从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家。具体点,满清政府划定一个濒海范围(从濒海三十里左右,到濒海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设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有敢不迁移的,杀无赦,有敢越界的,也杀无赦。总之,让距离海边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成为一个无人区。在这期间,如果清廷统治者觉得迁海的距离太近,还会继续下令,迁的更远一点,他们对海洋的恐惧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



  限期三天迁移,距离远的人根本来不及知道消息,距离近的人就算知道了消息,也不相信。过了两天,军队骑兵就到,于是富人全部抛弃自己财富,贫穷的人拿着锅子带着妻子儿女,全部流离失所,从江浙到广东福建,沿海数千里肥沃的土壤全部变成了荒野蓬蒿。可以想象,就算现代的人从筹划搬家到实施,具体运作准备,也绝对不是三天里就能完成。然而当时中国的沿海居民,就是在这样没有任何预兆准备的情况下,在清廷统治者的淫威逼迫下,迁离故土,凄惨悲苦的情状不问可知。



  迁的时候,沿海居民就死了超过一半,剩下百分之二十不到的人,就算能够到内地,离饿死也不远了。



  迁的同时,就是烧。“稍后,军骑驰射,火箭焚其庐室,民皇皇鸟兽散,火累月不熄。而水军之战舰数千艘亦同时焚,曰:‘无资寇用。’” 对于不肯迁移的居民,就是一个字“杀”。



  “初,(广东香山县)黄梁都民奉迁时,民多恋土。都地山深谷邃,藏匿者众。”“……计诱之曰点阅,报大府即许复业。愚民信其然。际盛乃勒兵长连埔,按名令民自前营入,后营出。入即杀,无一人幸脱者。复界后,枯骨遍地,土民丛葬一阜,树碣曰木龙岁冢。木龙者,甲辰隐语也。”



  不仅烧房子,杀人民,就连树木青草也不房过,日本的三光政策和满清的残暴彻底程度相比,实在是差了一个数量等级。



  “当播迁之后,大起民夫,以将官统之出界,毁屋撤墙,民有压死者。至是一望荒芜矣。又下砍树之令,致多年轮囷豫章、数千株成林果树、无数合抱松柏荡然以尽。……三月间,令巡界兵割青,使寸草不留于地上。”



  迁界的过程当然伴随着画界,立界,守界。对入海的河流一律发兵把断,河中钉立木桩,防止舟船透越。



  敢于出界的人都杀无赦,看看当时的记载,确实有触目惊心的感觉,“每处悬一牌,曰:敢出界者斩!”“越界数步,即行枭首。”“着附海居民搬入离城二十里内居住,二十里外筑土墙为界,寸板不许下海,界外不许闲行,出界以违旨立杀。武兵不时巡界。间有越界,一遇巡兵,登时斩首”。



  沿海迁界牵连的范围究竟有多广呢,顾诚摘引阮旻锡《海上见闻录》中说“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皆迁徙,筑短墙,立界碑,拨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业流离死亡者以亿万计”。



  康熙言“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岂不是有一种格外荒诞滑稽离奇的感觉么?岂不是应该让那些热烈颂圣的人活活羞愧死么?



  沿海迁界实施了二十多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处于康熙的统治之下,如果开头几年,还和康熙没有关系,那么剩下的时间,康熙就是首要的罪魁。此人一面冠冕堂皇的大谈“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另一面却恰恰在他统治下开始修建所谓界墙。原先沿海迁界不过是木栅、篱笆为界,土墙为界,而正是到了康熙统治下,开始正规的大兴土木修筑界墙,真是打算把中国包在里面,彻底和海洋隔离。



  沿海地区从宋朝开始就逐渐成为中国最富庶最繁荣的地区,沿海地区的财富是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民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不断劳动开发而积累起来的。而在清廷的暴行下,顷刻间,几千年积累的财富和生产力化为乌有,人力也消灭殆尽,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从一个沿海国家,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家。它所造成的破坏和后遗症远远超过了一次超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一个地区受到破坏再厉害,也毕竟还有人在上面生活劳动,还有房屋,树木,保留一部分下来,而沿海迁界却是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把整个中国沿海地区彻底变成一个无人区,变成白地荒野。



  施琅攻下台湾后,成为台湾、福建最大的贪官污吏和恶霸地主。夺占田产收入施琅名下的,几乎占据台湾南部已开垦土地的一半之多。名为“施侯租田园”,一直延续到日本侵占台湾。收的租子叫做“施侯大租”。“施侯大租”的收纳统归清朝在台衙门代行,并保送至北京转交施琅世袭业主。如此犹嫌不足,还贪得无厌,连无田无地的渔民也不放过。他死后几十年的乾隆二年,清廷自己发布上谕说:“闽省澎湖地方,系海中孤岛,并无田地可耕。附岛居民,咸置小艇捕鱼,以糊其口。昔年提臣施琅倚势霸占,立为独行,每年得规礼一千二百两;及许良彬到任后,遂将此项奏请归公,以为提督衙门公事之用,每年交纳,率以为常。行家任意苛求,鱼人多受剥削,颇为沿海穷民之苦累。著总督郝玉麟,宣朕谕旨,永行禁革。”



  施琅攻下台湾后,:“终将军施琅之世,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盖恶惠、潮之地素为海盗渊薮,而积习未忘也。琅殁,渐弛其禁,惠、潮之民乃得越渡。”,可见在当时,施琅只要活着,就是两岸往来的最大障碍。在二百多年前,台湾土地空旷,本来很需要人力前来开发。可是在施琅时期,除在他的老家福建漳、泉地区招募佃农去种他的“施侯租田园”之外,大陆人民渡台,陷于停顿。施琅亲自拟订的渡台禁令,在他死后,趋于松弛,但并没有结束。后来反反覆覆,清廷时而开禁,时而又“申严”。一直到同治年间,根据大臣沈葆桢的建议,才彻底取消。基本贯穿清廷治台时期。



  郑氏政权被消灭后造成了严重后果。中华传统文明被消灭了,中华传统文明总共受到三次重大打击,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很多我们现在看起来很新鲜的日本文化、韩国文化其实是中国文化,因为我们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反而不认得了,悲哀啊!郑氏政权是要保住传统文化,而不是分裂!历史证明,满皇族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残酷的打击!满清攻灭的不止是郑氏政权,他不但灭掉了传统文化的最后阵地,也摧毁了中国强大的造船技术,也摧毁了中国的海上贸易。郑氏一向很重视海上贸易,又继承了大明强大的造船技术,郑芝龙郑成功父子联手建立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清朝灭掉郑氏政权后,再一次对海洋贸易大加限制,中国从此走向闭关锁国。以前明朝政府虽然也曾经在一个短时间内有过禁海令,但其性质主要是针对倭寇,和东南亚的往来从来就没有终止过,而这短时间的禁令也不过是空文,民间海外的贸易从明朝开国一直到明朝结束,从来就没有中断过,综观明朝,中国民间的海上力量是处于不断增强的局面,和西方的文化科技交流更是从未中断过,而且不断加强。到了郑成功父亲的时代,更有完全压倒西方的殖民国家海上力量的趋势。而满清把中国民间的海上力量连根拔除,这一手确实是做的辣且绝,这对中国的影响绝不仅仅至于这二十年,而是蔓延到了两三百年之后。试想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孕育培养出来的海上力量,被连根拔除扫荡之后,还怎么可能恢复过来呢?清廷的政策使海外市场全部拱手让人。使明末就达到的“穷(穷尽:无所不到的意思)洋竟同闹市”的海洋贸易繁荣局面从此不再。清廷把台湾郑氏政权叫做“海贼”,可清廷自己对中国沿海经济的破坏比所有“海贼”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大。导致清朝的闭关锁国达到历代的顶峰,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与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有着直接的关系。



  福建 陈立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9 1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是引古喻天吧~有很多对白,我看都可以拿到现在对台湾那写分裂分子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4-12-2 16:25 , Processed in 0.06838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