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野狼 于 2011-11-23 21:34 编辑
目前已发现的留传于世的黄公望画作真迹共有二十九幅。其中二幅的款署有平阳黄公望字迹,署名时间大都是在黄公望八十岁左右,此时他在当世名气已非常大。又因他是道士,常年云游在外,居无定所,因此当时关于黄公望是哪里人就众说纷纭。估计黄公望在当时对此应是有所耳闻,那么怎样才能说清楚自已到底是哪儿人?作为画家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在自已的画作上署名时写上籍贯地平阳二字。当黄公望数次在他自已画作上署名时写上平阳两字。那么我们还需争议他是哪儿人吗?我认为如果再争下去,已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争论者的智商有与没有的问题。
称黄公望为温州平阳人是不错的,但黄公望本是平阳黄氏子,或过继平阳黄氏作养子,以及有无在平阳生活过,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黄公望是否原是陆氏子问题。元明间的多数著作并无陆氏子之说,包括明写本元人钟嗣成《录鬼簿》,仅元末明初黄岩陶宗仪所著《南村辍耕录》持常熟陆姓出继永嘉黄姓之说。陶宗仪元末曾侨寓松江泗泾南村,并和黄公望成了忘年交。至正四年(1344),时年76岁的黄公望还为未满30岁的陶宗仪创作了《南村草堂图》。事见清人梁章鉅《退庵所藏金石书画跋尾》卷第十三《画三》。黄公望为这位老弟谈了自己的身世是完全可能的。所以陶宗仪记述应是比较可靠的。 但是到了清初,自《录鬼簿》曹楝亭刊本开始,把陶氏说法添枝接叶,就逐渐离谱了。曹楝亭刊本说黄公望本姑苏陆姓,名坚,“髫龀时,螟蛉温州黄氏为嗣,因而姓焉。其父九旬时方立嗣,见子久乃云:‘黄公望子久矣’”。于是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清钱陆灿《常熟县志》又把黄公望的继父黄公说成居住在常熟小山。称黄公望: 本陆氏子,少丧父母,贫无依,永嘉黄氏老无子,居于邑之小山,见公望姿秀,异之,乞以为嗣,公望依焉,因用其姓。 但据黄公望晚年仍坚持自称“平阳黄公望”,并且不顾年老体迈,返回浙东老家事实来看,称其养父收养黄公望时,已经90多岁,黄公望在常熟小山长大,实也是臆测之辞。 黄公望有无在温州平阳生活过的问题,以前由于没有发现同时代人的记载而被置疑。宋代平阳黄氏属于望族,外出为官或经商者为数甚多。无论黄公望出生何地,均应在温州平阳生活过。雍正《浙江通志》就是如此记载,该志卷一百九十五《寓贤下》称黄公望“世居常熟,后寓永嘉”。其实,元明间刘崧《槎翁诗集》(四库全书本)卷三《题吴教授所藏黄大痴画〈松江送别图〉》,已明确记载黄公望晚年时曾从松江回到浙东老家,其画作也深受雁荡山水的影响。其诗云: 是何山莽莽以横云,水浩浩而生风。 天低江迥月欲落,别意乃在苍茫中。 问君此图作者谁,浙东老人黄大痴。 松江先生旧知已,眼明为写秋江姿。 重坡欹岸东南远,本末参差见层巘。 苍浦遥连楚泽深,石林尽带吴堤转。 是时先生从此归,把钓欲拂云中矶。 长风过雨蒲苇净,水色淡拖沾人衣。 离思犹迷雁荡烟,归心已历洪崖石。 我思大痴焉得从,笔墨往往遗奇踪。 草衣骑牛发如雪,吹笛忆过天台峰。 平生一笔不轻许,傲睨王侯笑尘土。 展图坐对凤山青,却想高情动千古。 君不闻功名利达能几何,长安离别日日多。 灞陵亭前春草碧,灞陵亭下春风波。 刘崧(或作刘嵩),原名楚,字子高,号槎翁。刘崧生于1321年,比黄公望少52岁,但仍有与晚年黄公望交往的机会。上录刘氏题送别图诗是研究黄公望生平很重要的文献,惜其至今尚未为黄公望研究者所注意。 通过对这首诗的研读,可以得到以下一些重要信息: 第一,尽管黄公望居无定所,漂泊流离,但在亲友们看来,他仍然是“浙东老人黄大痴”,这显然与黄氏自署“平阳黄公望”一致的。黄公望曾长年在常熟、松江、杭州、富阳一带生活,但这只是他的寓居地,即使到了白发似雪的晚年,他仍然不忘浙东山水,“离思犹迷雁荡烟,归心已历洪崖石”。雁荡山在温州境内,南雁荡山在今平阳境内,北雁荡山在今乐清境内。洪崖在温州境内的大罗山。大罗山北临瓯江、东临温州湾,为道教第二十六福地,与雁荡、天台同为浙东南名山。旧时这里有天台往南雁荡山的重要通道。 第二,黄公望离别寓居地松江后,“是时先生从此归”。“草衣骑牛发如雪,吹笛忆过天台峰”,正确地记述了黄公望从松江回到平阳必经天台的路径。 第三,离开寓居多年的松江,欲回日夜思念的故乡,黄公望选择作画来告别。那么,以什么的画面最为合适呢?最合适的还是告知自己将要回去的故乡山水。“是何山莽莽以横云,水浩浩而生风。天低江迥月欲落,别意乃在苍茫中。”正是黄公望在《松江送别图》中为松江亲友写绘的浙东雁荡山水。“重坡欹岸东南远,本末参差见层巘”,恰好蕴含着黄公望故乡(雁荡、平阳)相对于松江的地理方位。 第四,“我思大痴焉得从,笔墨往往遗奇踪。”表达了诗作者思忆黄大痴的情结,并希冀从《松江送别图》中搜寻黄氏踪迹。“展图坐对凤山青,却想高情动千古”,或许即影射黄公望在故乡平阳的居所。 宋元间平阳黄氏大族主要聚居在松山、龟山、凤山。松山在今苍南县桥墩镇,龟山在今苍南县宜山镇。元代平阳有两凤山。一是钱仓凤山,一是县城坡南凤山,两处凤山都有黄姓聚居地。 钱仓,原作前仓,北宋时就被列为温州四大镇之一。凤山是钱仓的地理标识,明人曾编有《平阳前仓凤山志》1卷[2]。在县城南二十五里,下临钱仓江。绵亘数里,山形如山东之邹峄,平顶多巨石,颜色黝黑。相传石罅开有钱流出,后塞。上有凤凰岩,下有凤雏石。东有黄石公洞。洞内岩壑幽邃,石级萦纡,中有小桥流水,止处可观东海,曰山海奇观。相传宋元间邑人黄本英栖隐处。复上至山巅,有石方平如砥,曰挟仙台,可望海,亦曰望海坛。凤山西南麓梅浦,宋代为黄族聚居地,著名抗金名将黄友就出生在这里。 县城坡南西北有凰山(九凰山、昆山),东南有凤山,凤山之南为龙山(其上有平塔)。宋元明清的平阳学宫均在坡南凤山山麓。故学宫前竖有两座大石坊,坊额分别大书“腾蛟”(蛟者蛟龙也)、“起凤”。南宋后期至元代,凤山山麓也有黄族聚居地。嘉定十三年(1220),平阳黄姓一举考中11名武进士,其中就有坡南黄族人。 综上所述,黄公望在平阳生活的具体情况虽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黄公望为浙江平阳人是可以确定的。
[2] 参见洪焕椿编著:《浙江方志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44页。
|